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宦 > 第134章 天授神权

第134章 天授神权(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一回不但是东厂,锦衣卫,京营。早在登基大典开始的前一天,驻扎在京城周围的各个卫所,就已经开始调遣各部精兵入京。

慈庆宫,承天门,大明门,正阳门,崇文门,包括外城五门在内,几乎京城所有的城门和要道,都已经被满眼的兵卒所占据。

从寅时起,皇太子出慈庆宫前往天坛,由钦天监择吉时行郊礼。天坛之上,先设御座面朝东,行郊礼之后再转作面朝南。

而郊礼之中,真正三跪九叩的大礼,也并不只是简单的跪三次,磕九个头。其中包括鞠躬,跪拜,跪左膝,跪右膝,平身。其整套礼仪之繁琐程度,唐旭猜测就连方从哲这个挂礼部尚书衔的内阁首辅也未必能完全弄得明白。

甚至就在大礼开始之前,唐大人还看见几个礼部和太常寺的老学究,为了新皇登圜丘时,是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而争得不可开交。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

唐大人终于挺过了整整十天,按照大丧礼制,十日过后,就既不用摆香案,也不用哭了。

但是这却不代表唐大人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即使不用再哭,也会有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新皇临朝。

在四百年后的电视上面,凡是播放到新皇登基的场面,都是在皇宫大殿内,新皇帝精神抖擞的出场,然后朝廷百官跪在地上一通磕头,齐声山呼万岁了事。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自大周以来,皇帝就被称之为“天子”,即使有其他的称呼,比如“皇帝”,“官家”,“圣人”之类,都是换汤不换药,“天子”一称,始终都是通用的。

好在唐大人早就有先见之明,提前就预领了散游警戒的责。

这份差事虽然辛苦点,需要不停地来回走动,不过好处倒也是多多。既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凑近了看热闹,也可以在要磕头行礼的时候远远躲开。

在天坛行完郊礼之后,新皇帝仍然还不能回宫里去坐着。除了老天爷认可,也还得要祖宗认可,所以下一处要去的地方,是太庙。从太庙出来之后,方才是可以入殿升座。

一直到四百年以后,谈起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往往都会有人惊疑,为何除了近代短暂的太平天国之外,中国几乎就没有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过“神权”和“君权”相对立的情况。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对于中国的皇帝来说,“朕即是天子”。

“吾皇之权,天赐神授。”,在中国的王朝里,皇帝本身就同时是“君权”和“神权”的统一最高代言人,这两项权力,当然不会自己和自己打架。

所以皇帝登基,第一个要去的地方,绝不是宫中的大殿,而是崇文门外的天坛。

从当天的子时开始,几乎整座北京城里,就已经开始为这场难得的盛典忙碌起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