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三百七十章 势不两立

第三百七十章 势不两立(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李昉这道奏折就是希望朝廷将这些举措停下来,减少国家支出,宽赋于民。

如果不将朝廷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一理,不管他说得对与错,用心还是好的。

但若真同意了他的做法,这是宋九去西府最重要的举措,将它推翻,宋九还会有威信吗?

宋九看了李昉一眼,心中叹了一口气。

论救灾与赈灾,以及安置灾民上,宋朝算是做得比较好的。

可这得有一个底限。

到了今年四月,润州等地开始发大水,诏书免税一年,不仅要免税,同样要赈灾,但这是地方与三司的事务,不用额外下诏书了。

五月,大名府与陕州等地多发蝗灾,太平州报雨雹伤庄稼。六月齐州报河决于临济县,七月大名府又报河决。灾害连连不断,而且要么发生在国家的重要税赋地区,要么发生在核心区域。因此它使得国家经济饱受创伤。

这个与宋九无关,他不让赵普干涉西府事务,自己也严格不干涉东府事务。

然而……契丹有新渤海牵制,宋九却有赵普牵制。

赵普胜过了新渤海国。

时间并不长。

去年西北大水,延州、宁州、府州、鄜州先后被水冲坏了许多民田与房舍。包括由宋九发起的诸多农场。但相对而言,它们虽在陕西,多游离于关中之外,对国家经济没有造成大的伤害。然而河南却全年多旱少雨。

这么大的国家,总的一些灾害现象发生,旱后必然出现蝗灾,包括开封府地界,一些百姓流徙他乡。宋朝不禁止百姓流动,但春天来了。得农耕生产,特别是许多桑棉地,因此下了一道诏书,限流民在一百天内返回家乡,否则将桑棉地全部收回,许他人永佃,甚至化成他人的永业田。

但就在这时候李昉呈上一道奏折。

国家经济有些吃紧,因此实内而虚外。讲了许多大道理,然而话音却是针对西府一些举措去的。

因宋九进谏,赵匡义于河北河东边塞要道上新置了大大小小三十余堡砦,然后又征召了三万名乡兵。实际若是按宋九建议,那么还要向北延伸,通过加强版权的浅攻战术将北方一些山陵之地全部占有,那么可能堡砦数量还要增加四五十个,征召的乡兵会达到五万人。当然用的钱帛同样会更多。

这些堡砦陆续在建设,甚至不惜使用了火药,炸取山石,运去水泥,用水泥石头城堡代替原来的夯土寨砦城墙。

再加上乡兵同样会发放一些薪酬抚恤,因此用掉许多钱帛。

仅是用于开封,其他地方荒芜也就罢了,但京畿之地不能让它成为千里荒芜之地,不过手段不是太光明,因此用了一个诱字。

这是一个不起眼实际是一个不了起的进步。

它某种意义代表着认可了百姓的选择权与自由流动权。

然而这些百姓以及其他受灾地区的百姓,就要赈济,就要免税减税。

但问题还不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