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三百六十九章 拓跋

第三百六十九章 拓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出大事了。

宋九看着大家,谁会想到,反而一些人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万国来朝,群胡伏首,才是一个强国的表现。

宋九不会这样想,他在沉思。

宋朝正在统一中原,于是默视他们的存在,然而赵匡胤却不及柴荣的远见,并没有做削弱这股实力的任何举措。那怕宋九刻意进谏。

李家也害怕。李彝殷死,其子李光叡继位,开宝九年,党进与潘美出兵河东,李光叡曾出兵相助,克北汉吴堡寨。李光叡死后,李继筠继位,赵光义出兵北汉。李继筠沿黄河列寨,渡河以张声势。李继筠死后。其弟李继捧继位,由于其威信不足,又加上他立其弟李继立为留后,引起诸父昆弟怨怒,李继捧从父李克文上表进言,李继捧没能力,不当为定难节度留后,请派使让李继捧入朝。

赵匡义看到一次大好分裂党项,削弱拓跋李家的机会,于是同意李克文的进谏,以李克文权知夏州,与作坊副使尹宪同知州事。羌汉共同这块土地!

李克文内外交困,只好献出所管四州八县(银夏绥宥),带着家人进京。

这就是三分相位的不便之处。

唐朝时大家也许不大注意,放在宋朝就能看出来了,这使得整个银川平原,与南北河套地区,成了党项人的大本营,给西夏崛起打下基础。

但当时拓跋氏力量并不强大,从氏族划分,是野利越诗,野利龙儿,野利厥律,儿黄,野海,野窣六大府落,野利占据其三。从地域划分,庆州一带的东山部,银夏一带的平夏部。拓跋氏力量仍然很小。

直到黄巢起义,夏州偏将李重建之子拓跋思恭协助唐僖宗与朱温作战,此战虽败,但朱温随后降唐,由是拓跋思恭与李克用协助官兵将黄巢从长安驱逐出去。从而获得割据夏绥两州大义。后来李思恭又乘朱玫之乱,派弟弟拿下延鄜,力量进一步强壮。随后起起落落,西北变成三大部分,夏绥银宥的拓跋氏,府麟的折氏,庆灵的西路党项。六大府落则变成五大贵姓,细封,费听,折氏,野利,拓跋,拓跋最强。以及其他古古怪怪的多达上千个姓氏,如牛儿,客户,野鸡等等。

但这时候他们还是以依附中原为主,甚至利用贡马,获得中原的赏赐度日。汉人对这一地区仍然有影响力。如后梁时,拓跋思谏死,其孙拓跋彝昌立,被汉将高宗益袭杀。然而随后党项人迎立拓跋彝昌的叔父,李思恭的儿子李仁福又将高宗益击败。

闻听夏州内乱,附近的李茂贞约李存勖合兵五万攻李仁福,李仁福向后梁求救,后梁派李遇援救,加上李仁福的顽强,两路人马退走。由是拓跋氏保存下来。

西北那摊子事,应划属于东府管辖,还是属于西府管辖,恐怕连赵匡义也说不清楚。

赵普重新为相,曹彬是好人一个,西府实权多为东府侵夺,所以宋九来到西府后,对西北的情况不大了解。

是派了许多斥候打着开拓羊毛商道,拉拢阻卜,分化契丹的大名去了西北刺探情报,然而时间太仓促了,到现在前方还没有消息传回呢。

也就是朝廷操作李继捧归京这件事上,宋九一直蒙在谷里。

但因为宋九,朝廷派了许多斥候前去西北,东府同样是蒙在谷中。

后唐取代后梁,出兵夏州,然而此时夏州城池坚固,后唐运输困难,再加上拓跋氏乘中原内乱时,几十年得到休生养息,于是李仁福之子李彝超兄弟击败后唐军队。但仍害怕中原王朝,随后称臣进贡。然而这一战,更加竖起了拓跋氏的威信。

再到后晋,李彝超病故,夏州大乱,然而此时后晋迫于契丹大军南下,无暇西顾。甚至将投奔后晋的李彝敏等人送还夏州问斩。又丧失了一次大好时机。到后汉时,李守贞等三镇叛乱,甚至请求李彝殷发兵帮助。更不想对付夏州了。而且李彝殷虽发兵,明为相助后汉,实际替李守卢助威。

也就是逆天的好运,再加上陆续几代明主的小心经营,拓跋李家一步步地在这个夹缝里壮大了实力。

然后到了后周,柴荣同样无暇顾西,然而柴荣做了一个英明的举措。扶持折家!若无折家在西北,对照后来的宋朝历史,那会是恶化到什么地步?

到宋朝。拓跋李家一直很小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