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三百五十八章 想家的人(下)

第三百五十八章 想家的人(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候仁宝、孙全兴与刘澄不得不出兵。

有宋九与潘美前例可依,于是水陆出兵,但做了改动,非是选择在西道江(红河),直接杀入交趾内腹,那样刘澄没把握。毕竟他们不是潘美、尹崇珂与王明。

但无论张齐贤,或赵普,或者后来的名臣田锡、王禹偁都没有说出最重要的一点,门户。

明朝的不算,虽得燕云,但让李自成弄得差不多了。

只看唐朝,唐朝甚至都没有**城,为何突厥人不敢深入?没办法深入,除非一个一个城池强攻下来,然而游牧民族善长野战,却不善长攻城。但若不攻城,这些城池留守的兵力就是大患,一旦深入,前面大军受阻,后面阻拦,那就会出大事情了。因此突厥在武则天时sao扰边境,只是到达定深等州,不敢南下。

但没有了幽州的纵深,游牧铁骑就可以轻易南下,如澶州之战,还有金人的南侵。

拿不下来没办法,若能拿下来,即便大家苦一苦,还是很划算的,那是百年大计。

李昉进谏道:“北鄙戎人,自古为患,乘秋犯塞,往往有之。陛下栉风沐雨,冲冒严凝,亲御戎衣,以攘民患。敌人震慑,畏威而逃,因而剪之,易于拉朽。况幽蓟之壤,久陷敌人,慕化之心,倒悬斯切,今若拥百万横行之众,吊一方傒后之民,合势而攻,指期可定。其如大兵所聚,转饷是资,且河朔之区,连岁飞挽,近经蹂践,尤极萧然,虽偶荐於丰穰,恐不堪其调发,属兹寒冽,益复罢劳。况今小寇宵奔,边陲宁肃,若亲巡塞下,震燿威容,固足惧彼残妖,亦恐劳於大举。伏望申戒羽卫,旋师京都,善养骁雄,精加训练,严敕边郡,广积军储,讲习武经,缮修攻具,竢府藏之充溢,洎闾里之完富,其月岁之间,用师未晚。”

这就是宋九看不起文人的地方。

之所以伐燕云,门户也,不得不伐,什么吊一方傒后之民,虚伪之极。

但国家经济确实是吃不消了。

不但宋朝,就是契丹这一年多的惨战,经济也开始凋零。

只能说在没有想出很好计策之前,不能盲目进攻,否则就是大败。

张齐贤的进谏,终于使赵匡义按下心思,说来说去,与李昉所说的一样,连番大战,百姓与国家吃不消。

实际他还有一条未说,战争对宋朝百姓造成伤害,相反对契丹百姓岂不会产生伤害?为什么赵匡胤在内藏库准备了那么多钱帛,当真是买人头?

还有一条,为何辽景宗会撤兵,这是一个秘密不怪张齐贤,直到宋九归来,才将这个秘密揭开。

北方大战方起便落,另一场小型战役在南方打响。

于是赵匡义悻悻地下诏,让曹翰修雄、霸、平戎、破虏、乾宁等军城池,开南河,使雄州到达莫州能通漕运,然后在大名府校猎,再返回京城。

赵匡义到了京城,又有许多人建议速伐幽州,刚回京城担任左拾遗的张齐贤上疏进谏,河东新平,民心未安,边境也没有建设防御的军寨,因此必须先守好国家要害,增壁垒,民心安定,才可以兵出雁门、阳武谷。

边寨必须要择人,择卒不如择将,任力不如任人,边关有良将,又有良臣使民获休息,田业增而蚕织广,务农积谷,以实边用,敌人安肯投死地而为患?

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人民是本,疆土是末,望择通儒,采访两浙江南荆湖两川岭南河东,有伪诏命苛赋者,改而政之,以德怀远,以惠利民,则远人之归,可立待。

张齐贤心意是好的,百姓才是根本,连番用兵,国用吃紧,各地赋税渐渐加重了。必须要休生养息一段时间再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