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三百零七章 不杀人(下)

第三百零七章 不杀人(下)(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他一说宋九就懂了,赵匡胤总体而言,用刑是很宽,特别是天宝后,再也没有弄什么族诛。这可能是受了佛教影响,才开始时赵匡胤恐怕也未必信仰佛教,然而时常去相国寺,经大和尚们反复洗脑,原来赵匡胤信不信不大好说,可现在肯定信了。

宋九犹豫一下道:“微臣在惠州有没有判死囚真没有多注意,但那是特例,刘鋹暴政,惠州就在广州边上,深受其害,微臣释放了俘虏,赢得一些名声,百姓期盼,微臣也做了一些仁政,故此犯下大恶者不多,但现在让微臣去惠州,再也难做到。”

这是实情,不过宋九没有停下,继续说道:“至于杀不杀人,微臣认为杀人也不能说不对,不杀人也不能说对。也许微臣在惠州未判死囚,然而微臣曾建议潘尹二将军将道路修达各山寨前,以便统辖,导致判乱更严重,实际等于是变相杀人。再说不杀人,佛教不喜杀人,可是微臣数艘船只刚从西方返回,曾说到天竺的事。天竺有恒河之美,挟金带银,珠翠无数。乃是一等一的物宝天华场所。但这些大大小小佛国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百姓生活很苦,几乎与暴政下的伪南汉相仿佛。造成这原因,一是丑陋的种姓制度,不能齐人,二就是无完善的制度。何谓制度,无论是儒佛的仁。还是西方的仁爱,实际就是爱民为核心,再杂以法家的律法为表为辅助进行震慑,恩威并用,故国家才能久安。西方无儒家,一些国家强大不亚于我朝。屹立时间还比唐朝长久。”

宋九说到这里突然话音一转道:“就象吃人,前秦姚苌吃人,但他爱民,虽是小人却是真小人,吃人也只是吃死尸,故能立国。张巡许远于雎州城食人,乃是数百倍叛军相围。他们用鲜血生生为江淮上千万的百姓筑起了血肉长城,因为缺粮食人,故成为烈士。然而黄巢朱桀之流食人,五马分尸也不足荡其恶。”

开始那段话说得好好的,这一转,赵匡胤脸色巨变。

“启禀陛下,长势良好。”

“收获时朕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

“陛下,那种磷肥不能生产,因此产量再好不能作数,所取的仅是种子,即便种子推广后,也未必能适应,说不定迅速退化。”宋九平静地说,也就是不高产也无忧,高产也无喜。

“错,朕还是要去看的。”

宋九这一回没有作声,看就看吧,也许到时候会给赵匡胤一个惊喜,但不会给自己惊喜,无论怎么高产,肯定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赵匡义坐在边上恨不能上去狠踢宋九几脚。

不过宋九终没有多说下去,点到为止了,又转了回来:“唐太宗曾义释几十名死囚。恕其回家团聚,无一囚逃走,然后贷其死罪,陛下你相信吗?若是陛下暗暗授意官员贷其死囚死罪,微臣也保证我朝发生奇迹。可那样,受害者家属心中如何做想?尧舜仅是将四凶流放,一是上古之时不能全信。太远了。二是当时百姓不开化,愚昧无知。若现在将时光倒回,愚民昧民,那是严重的倒退。故不能用上古之事与我朝此时相比。至于杀不杀人。臣以为不能为一昧求仁而不杀人,无律法警戒,百姓慢怠,一些不法之徒便会肆意妄为。不能为求震慑过份杀人,杀人一多,必有冤杀,百姓怨之。可以杀人,但不可以杀不当杀之人,可以不杀人,但不可以不杀当杀之人。臣在惠州断了一些案子,但若有犯人当杀,臣不会为薄名声而赦之。但没有当杀之人,臣也不会为避嫌疑而刻意杀之。这是微臣的想法。”

若是没有吃人肉这一段,宋九这番论述甚至在这时代出现后,能记载于史册。

不过有了人肉一段,赵匡胤只是默然之。

……

赵匡胤又问道:“宋九,你在惠州有没有判过死囚?”

宋九仔细回想,在广南要治理惠州,还要兼顾着整个岭南,真没有想过,想了大半天道:“大约没有吧。”

殿中除了赵匡胤,还有其他几个重臣,宋九杀未杀人是小事,一州之刑狱,但能通过他的一些做法决定天下是宽刑还是严刑,因此几个宰相与相关的重臣全部请到殿中落坐。

宋九道:“陛下为何关心此事?”

赵匡胤道:“朕前几天看尧典,仅流放四凶,感慨今天刑法严密,欲执宽刑,于是召你入宫问一问。”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