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九十三章 两道诏书

第九十三章 两道诏书(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真的生灵涂炭了。

若第一道诏书是失误,那么王全彬入蜀前,又来了第二道诏书,凡克城寨,止籍其器甲、刍粮,悉以钱帛分给战士,吾所yu得者,其土地耳。

也就是除了粮草与兵器盔甲外,蜀国各州各县所有金银钱帛都归你们瓜分了。也可以能明白赵匡胤的良苦用心,宋朝此时禁兵很少,只有十几万人,六万人入蜀,还要分四万人由韩令坤、郭进、李汉超、李继勋、王彦升、董遵诲带向北方,防止北汉与契丹。所以入蜀后必须速战速决,用此来激励士气。

但赵匡胤当真未想过一件事。

后蜀天府之国,又未受战争创伤,就没有这道诏书,一旦收蜀成功,按照以往的军中惯例,上交朝廷一部分,余下的会由将士瓜分,这足够西征将士狠捞一把了。宋朝前期禁兵待遇还是很差的,打仗不是与北方或者西方的胡人羌人打杖,一打仗必有收获,所以一个个象饿极了的野狼一样。再有了这道诏书,将士会变成什么?

宋九想了一下,不得不承认:“陛下英明,唐主岂能与此二人相比。”

“用人难啊,譬如军队里,有的担任偏将冲锋陷阵可以,但不能担任主帅,有的能担任主帅,未必能冲锋陷阵。有的在地方上做得很好,不亚于西汉第一良吏黄霸,进入中枢却一样的平庸。”

这个话题太大了,宋九能有什么资格说驭臣之道,默默地听着。

赵匡胤接着又问了许多问题,湖南打来打去,打得连百姓都没有了,自然也没有多少财富。巴蜀乃天府之国,遭受的战火又少。这次王全彬入蜀收获颇丰,若非赵匡胤那道错误的诏书,以及全师雄反叛,收获更丰。吕馀庆入蜀后看到国库如此,不顾赵匡胤那道诏书了,强行将蜀国国库封起来,然后大一船小船往京城运钱金银钱帛。

王祜没有赞同宋九所有的想法,大部分是认可的,宋九认为不会花费多少钱帛,但一动手,动作很大,积少成多,用钱也不会少。正好看到从成都大船小船地装钱帛到京城,他便上书,请求朝廷截留几艘船钱帛运到潭州。有了钱才能办事,不然还是办不成。

还有一个疑点,吕馀庆都急得入蜀灭火,也下诏嘉奖曹彬,夔峡路军刘光义与曹彬做得很好,无论军事能力,或者亲信度,并不亚于王全斌与崔彦进,为何不让他们取代之,继续将王全斌留在四川?

赵匡胤肯定不是有意先杀,立了威后才易治理,他还不是这么残暴的人。刚才也看了,宫中的帘幕仅是用青布包边作饰,陈饰用具十分简单朴素,几次所见,龙袍下面的里衣布料同样很差,据说皇宫里只用了三百几十个宦官与宫人。说句不中听的,有的权贵家仆役与婢女都能有三百多人。

然而对手下十分优厚,自己那次不算,是给自己做资本的,以后要偿还几百倍给朝廷。如范质生病,一次赏赐金器200两、银器千两、绢2000匹、钱200万,相当于八千多缗钱。以及其他种种。

赵匡胤不是舍不得这些钱,但动作很大,必须要详细了解,于是一一询问宋九。

谈了好一会,宋九才离开皇宫。

南下苦了一回,但也不错,终于结出第一缀,变成承事郎开国男。

然而宋九在路上却在想一个严重的问题,赵匡胤的两道诏书。

第一道诏书是下给周保权的,何为反拒王师,自取涂炭。若不认真想,只是一封jing告诏书,但认真想呢?周保权已经毁去所有桥梁与码头,还害怕一道诏书?这道诏书不会对周保权产生任何影响,相反的李处耘看到涂炭二字,会怎么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