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霓裳铁衣曲 > 第九十五章 两种碑文

第九十五章 两种碑文(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阙特勤碑的全文,很有意思的!

(本章完)

晨色清冷,寒风触脸生疼,不过城外的草甸上已经可以看到一抹嫩绿,这说明冬日将尽。旦增站在人群中,满心焦虑而又兴奋难耐,是回国还是留下来,自己的命运即将揭晓。

俘虏们已被领至城外小丘下的草地,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看守口中知道情况,他们交头接耳,低声交谈,相比起几个月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变得活泼了,修路劳动虽然繁重,但生活却比在吐蕃时丰富了不少,有的人甚至都有点发胖了。

吐蕃人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网,唐军的士兵们站在土丘下,头顶上飘扬着红边白底的旗帜,旦增知道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王文佐的到来。

王文佐来的比旦增预料的还要晚一点,他的头发在风中飘扬,神色威严,眸子冰冷。其实这个人比看上去要仁慈的多,旦增心想,他曾经与其交谈过,他会笑、会宽恕、甚至会为敌人的死而感到悲伤,像这样的人,旦增还是第一次遇到。

清晨的寒意里,旦增听到有人高声喊了什么,但他听不清到底说了什么。最后王文佐策马来到吐蕃俘虏前大概二三十步的地方,高声道:“我已经与你们的赞普达成了协议,即将释放你们返回故乡,和家人团聚!”,然后旁边的通译又用吐蕃话重复了一遍。

但是,在与他为敌之后,他们未能将自己很好地组织起来,因此再度屈服。汉人根本没有考虑突厥人曾为之效力甚多,却说道:“我们将杀死突厥人,令其绝种。”突厥人遂有被歼之虞。”

显然,在相当一部分突厥贵族眼里,从贞观四年到后突厥汗国建立的半个世纪时间里,突厥人处于一种“亡国奴”的状态。那位毗伽可汗沉痛的回忆了那段历史,认为汉人利用各种礼物来引诱突厥人,让突厥可汗与贵族、贵族与部民之间不和,然后利用这种不和征服了突厥人,让突厥人被迫听命与大唐皇帝,然后利用突厥人的武力征服四方,而后当突厥人萌生重新立一个自己民族可汗的念头的时候,唐军即派兵镇压,当突厥人重新投降时,唐军却不顾突厥人曾经为帝国立下的功劳,屠杀了放下武器的突厥人。最后他告诫突厥人要对唐帝国始终保持警惕,不要被其欺骗,重新落入当初那种惨状。

石碑上的两种文字分别代表了突厥和唐两种视角对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这半个世纪突厥与唐关系的描述,在汉文中唐与突厥是父子之亲,相互赤诚;而在突厥人,至少是一部分突厥人眼里,唐是凶残而又狡诈的邻居,一有机会就会把枷锁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逼迫自己为其流血卖命。

而对于唐帝国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居住于漠南草原的突厥人发动叛乱,和吐蕃人联合起来,这样一来,不但西域不守,陇右也会陷入两边夹击之势,整个帝国的西部都会陷入战争之中。

“不管这是真是假,我们都要立刻禀告长安!”阿史那道真低声道:“否则如果我们进攻青海的时候,突厥故地发生叛乱,那可就太糟糕了!”

虽然早已从看守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但吐蕃人群中还是一阵骚动,有人顿时热泪盈眶,有人抓住同伴的手,询问王文佐到底说了什么,似乎要从旁人嘴里再听一遍才敢相信这是真的,更多的人屈膝跪下,向王文佐叩首,以表达自己的感激,毕竟依照当时法律和习俗,胜利者是有权力随意处置自己的俘虏的。

而旦增的脸上却并没有什么喜悦的神色,恰恰相反,他的脸上满是忧虑,死死的盯着王文佐,似乎是在期待着什么一般。

“不过,我听说你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够留下来,不想回到故乡。我可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不过他必须在这里就做出决定!”说到这里,王文佐停顿了一下,用马鞭指了指自己的右侧:“如果他希望留下来,就站在这边来,如果希望回去和家人团聚,那就留在原地不动!”

今天总算过了卡文这关,舒服!

顺便求订阅打赏票票!

“可汗说的是!”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的忠诚没有丝毫的怀疑,对方虽然是突厥王族,但血脉里还流淌着天子家的血:“要不这样,可汗您可以带一千骑兵前往突厥故地,将石板上的几个人先请来软禁起来,等待查清了之后再做处置!”

“也好!”阿史那道真稍一思忖之后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他是处罗可汗的孙子,在突厥人当中有很高的威望,如果能够用不流血的方式将这一叛乱消弭下去,自然是最好的情况。

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众人哪里还有心思考虑更多的事情,纷纷上马踏上了归途。在月光之下,长长的黑影划破荒原,仿佛剃刀。

————————————————————————https://

松州。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