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文明破晓 > 第907章 为白人至上主义而战?(八)

第907章 为白人至上主义而战?(八)(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如果是两天前,杜鲁门肯定会顾左右而言他,此时杜鲁门果断答道:“如果德国这么做,美国会宣布脱离同盟国。”

莫洛托夫终于有些动容了,但他依旧问道:“议员先生得到了美国国内的授权?”

杜鲁门挺胸抬头,自豪的答道:“没错!我已经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授权!”

“总书记同志,根据计算,如果德国在43年9月开始退出苏联国土,我们将在44年3月份恢复地方组织重建。同时,根据数据判断,到了44年11月,我们可以拥有2.5万辆t34-85(装备85毫米炮的t34坦克),飞机3万架,都是仿造的中国战斗机。我军的喷气式发动机也将量产……”

马林科夫的记忆力超群,介绍起工作来井井有条。而且有了计算机辅助后,原本只能依靠官员经验的任务分配方式出现了巨大改变。计算机只要设定好参数,就可以持续运行。对于官员的工作安排就从下达命令变成了定期考核。马林科夫相信,使用这样的方式后,完成计划会变得更加容易。

斯大林很快听出,马林科夫倾向于和同盟国媾和。所以数据都选择媾和后的有利方面去讲。斯大林倒是有些迟疑,他并不特别担心中国的报复,何锐那么聪明的人,绝不会与整个世界为敌。但是斯大林担心,苏联与同盟国媾和会被中国视为背叛。所以同盟国很可能会在苏联与中国关系大大降温的时候再玩弄什么把戏。那样的话,苏联损失的可就太多了。

担心德国出尔反尔搞什么猫腻的不仅是斯大林,苏共政治局成员同样很担心。连美国特使杜鲁门也很担心。不过杜鲁门的担心完全是出于美国的利益,在旅馆里面等消息的杜鲁门已经将大概脉络梳理清楚。美国不仅期待苏联与德国停战,还希望中国与苏联交恶。

至于苏联会不会加入同盟国,杜鲁门并不乐观。如果将美国与苏联易地而处,美国肯定也希望看着全世界打成1片,并且1起打的稀烂。所以苏联不管怎么得罪中国,都会以不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为底线。美国现在最需要的是让停战顺利执行。所以杜鲁门对于希特勒充满了疑虑。

听斯大林要数据,不少政治局委员看向了内务人民委员会委员贝利亚。过去3个月,克格勃搞了1轮新的肃反,肃反对象并非是反斯大林阴谋集团,而是1部分原本被认为是斯大林铁杆的地方干部。

之所以动他们,是因为苏共对于计算机非常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苏联的计算机快速普及,算力增加了几百倍。从而有足够的算力对苏联国家资源和运营内容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出来的内容令政治局大为震惊,太多数据根本对不上,而且差距非常大。斯大林随即下令克格勃严查,由于有了大量数据,克格勃出击前就已经目标明确。经过这么1番严查,发现很多自诩斯大林铁杆的同志们工作极为不负责任,为了讨好斯大林,各种胡乱编造数据。

斯大林并没有手软,随即将这些家伙逮捕。罪行严重的枪毙,罪行比较轻的送去惩戒营,投入前线。

贝利亚掌握了大量数据之后,不仅对于捏造数据的事情进行了严查,还对生产流程进行了检查。苏联经济模式往往会被称为命令式经济,是因为各种生产都要严格按照中央的安排执行。

必须得说,杜鲁门有些多虑了。此时的希特勒所期待的并非是坑苏联1把,而是先解决战争。夏季攻势进行的看似顺利,但是苏联前线部队却是由1群老弱残兵以及缺乏战斗意志的惩戒营部队为主。

如果是以前,希特勒肯定觉得苏联气数将尽,只能用这样的炮灰部队填线。现在希特勒却不这么看了,因为苏联那些精锐部队的番号并没有出现在前线,通过审讯俘虏得到的情报,那些精锐部队正在进行人员补充,装备补充以及训练。由于优质补给兵力都给了精锐部队,才导致了前线的苏联部队整体素质继续滑落。这也意味着1旦进入10月雨季泥泞期,德军进攻受挫,苏联红军的精锐部队就会如去年1样发动反攻。

所以希特勒也认为,此时有必要与苏联媾和。然而媾和并非是德国单方面退兵就能够完成,德国现在已经不期待割走苏联的领土,德国要求已经降低到在边境建立非军事区。既然苏联肯与中国签署这样的条约,并且切实执行,希特勒觉得苏联对德国也应该可以这么做。

很快,时间到了8月19日,杜鲁门得到了新总统华莱士的授权,允许杜鲁门就是否牵头请苏德两国谈判进行判断。杜鲁门当即请求见莫洛托夫,向莫洛托夫提出了苏德谈判的正式请求。

莫洛托夫并没有激动,他冷冷的问道:“如果德国不肯参加和平谈判,或者在谈判后拒不执行协议的话,美国会怎么办?”

原本中央根本没有那么多人手进行审查,现在有了计算机这个毫无情绪,也不受任何人情世故影响的辅助工具,对各种生产数据计算后,其中的数据差距很快就凸显出来。

抓住这些可疑点查下去,加上掌握了很多报表的马林科夫向贝利亚提供了合作,好多问题也被揪了出来。不管是贪污腐化,还是敷衍工作,又或者是因为其上级人员的问题使得应该进行调整的技术升级以及设备更换被阻碍。大量问题都被查了出来,并且开始进行解决。

就这么几个月,工业生产明显提升,惩戒营同样得到了大量新的人员。

贝利亚的名声再次攀升,从类似于刽子手的层次提升到了近乎死神的层次。毕竟那些工作消极的干部们怎么都想不到,克格勃为什么突然就能抓住很多中央原本无法知晓的事情。

马林科夫倒是不在乎贝利亚,现阶段他与莫洛托夫、贝利亚走的很近。而且还得到了基洛夫委员的赞赏。之所以这么顺利,就是因为马林科夫对于苏联的数据掌握的越来越精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