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耕耘贞观 > 第一百五十五章 学员入岭南

第一百五十五章 学员入岭南(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然,郑白渠工程的主体就是三白渠的建设,如今完成了一个,世家们自然闻风而动,一个个嗅着味道,打算自己先抢占一块土地再说。

所以,水在耕种过程中的地位真的太重要了。

这些耕地哪怕现在刚刚开垦出来算不得什么上田,但只要眼光稍稍远一些,基本上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田亩很快就会肥起来。

只不过,李泰倒没要种植粮食的意思,第一是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自己单独开辟出一处田地,然后自己偷偷先种植上了粮食,这总归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这土地肥力也不强,种植出粮食歉收是肯定的,那还不如种植些增加肥力的作物先。

另外可以把一些杂草秸秆之类的东西研磨成粉末,洒在泥土里面慢慢发酵。

因为马周也知道高陵这边最多的是种植小麦,所以多是在深秋入冬的时候进行耕种,所以马周便集中力量把三白渠之一的南白渠这一条水道给先打通了。

一则是为了能够赶上高陵今年的秋耕,从而让这些土地尽量种植上小麦。

至于第二点就是,这里打通后,与高陵的码头相互的连接,一些舢舨和轻舟就能运送某些物资直接来到郑白渠了。

而不是需要从路陆上走,这样修通接下来的水渠会更加方便。

所以马周便集中了力量,先把这条水渠修出来。

这批土地是真正的生土地,第一年是种植不了什么的,要先养养熟。

毕竟现在又不是贞观三年,那时每粒米都是拿来救命的。

去年大丰收了一回,今年收成也不错,粮食储备足够,李泰没必要这时候便把这土地原本就不多的土地肥力给耗尽。

当前,应该是想办法增加当前土壤肥力才是正事,让本就不多的土壤进行土生土。

李泰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信,给李世民送了过去,等待着李世民的回信去了。

修通那天李泰便请这些人都吃了一天流水席,哪怕第二天这些人便要重新拿起铁锹去挖水渠,至少今天自己也要让他们享受到水渠修通的荣光。

修通了南白渠,马周便把这一带全部委托给薛大鼎,让他来负责接下来的开肯屯田。

说实话,在古代,凡是能方便取水的地方,随着慢慢耕种照顾,哪怕原本是中田甚至下田的耕地,也能在百姓的自然改造中慢慢变成上田。

最典型的就是江南地区,实际上在《周礼·地官》这一本书中对扬州(长江下游)的“涂泥”评价为土质“下下”,是低湿瘠薄地。

但随着宋明清时期的对江南土地的开发,却让江南地区的生产力远远大过北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