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1625 > 第四十二章 拜访漕帮总舵

第四十二章 拜访漕帮总舵(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走入其中,只见里面也是很简单的院子,并没有什么雕栏砌檐一类的玩意儿。朴实无华的南方小庭院,屋矮窗低,没有二楼,全都是平房。

哟,不愧是劳动人民的总舵,郑晓路心里嘿嘿笑着想道,要是读书人来搞这种东西,一定不会搞得这么简单,看来漕帮是个干实事的帮派,不喜欢做些假面子工程。

走进院子里,刘柒让五人先等一会儿,自己进去通报,不一会儿,刘柒就迎了一位老人出来,这老人满头银发,脸上爬满了皱纹,显然岁数不小,但龙形虎步,红光满面,精神也很健旺。

老人走出来见了郑晓路等人,态度倒挺不错,抱了个拳,和蔼地道:“老夫是杭叁帮的掌舵刘镔洋,听我这徒孙儿说你们有生意要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生意?”

杭叁帮?难道我走错地方了,这里不是漕帮吗?郑晓路傻了傻眼。

.第四十二章拜访漕帮总舵

漕运起源自秦汉时期,秦始皇攻匈奴时就开始转运粮食;攻南越时,令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运粮。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保证作用。

历朝历代,漕运不断地状大发展,到元朝时,一次漕运要动员的人力加起来就达六万之众。到了明朝景泰二年,朝廷设了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光是一个漕府领卫军就共计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

漕运的费用由粮户承担,包括运费、运军行粮及修船费等,均按正粮加耗派征。由于漕政**,各级官府贪污聚敛,加耗杂派层出不穷,农民的负担极为苛重,通常为正粮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承运者无论民运或军运,都是繁重的徭役。农民被金点应役,荒时废业,艰苦万状,又遭风涛漂没,官吏勒索,势必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被迫纷纷逃亡和反抗斗争。一般运军下层,亦遭受同样的苦累及长官的克扣,不断出现逃亡现象。

在这种大前提下,漕帮就应运而生了,被压迫得生活不下去的各地粮户、迁夫、低级士卒、以及部份中低级官员自发组织起来,以帮派的形势维护自己的利益。

那刘镔洋见他目瞪口呆,知道他不懂道行,于是解释道:“咱漕帮并不是独立的一个帮派,而是一百多个帮派的联合体,那些小帮一般不太管事,管事的只有最大的六帮,为别叫江淮泗、兴武泗、兴武六、嘉白、嘉海卫、杭叁”

“啊?”郑晓路为自己的无知略略地抹了一把汗,赶紧道:“那……你们六个帮派现在谁作主啊?”他心想这种六大帮派掌舵的情况,肯定有一个“盟主”一类的东西,就像武林盟主一样。

他们定下漕规,成立漕口。用“包户”的方法为小粮户提供庇护,小户们将粮食交给漕口,再由漕口统一交给官吏。而势力强大的漕口明显可以更大限度地避免被官吏敲诈。

官吏敲诈的面缩小了,为了维持原有利益,官吏便与漕帮进行争斗,但这种争斗很快就影响了漕粮的正常运输,这就让中央的大佬们不爽了。于是上面下令平息事态,低级官吏只好向漕帮低头。

漕帮就在这种情况下,以一种灰色的姿态,顽强地挺了过来。它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大帮,而是多达一百个以上的小帮派的联合体,纠结着多方面的利益,谁也无法轻易干掉漕帮,就连皇帝也不敢。

郑晓路抬脚走上玉皇山,这座海拔只有两百多米的小山虽然小,却足以摆放漕帮的总舵,只见长长的石阶蜿蜒着伸向山顶,石阶两边长得许多乱草矮树。

走了许久,前面的山颠上出现一座并不高大的山门,山门是由灰色的窑砖堆砌而成,扑实无华,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门洞,仅供一个人进入的宽度。并不是郑晓路想像中气派的巨门。门上挂了个一个牌匾,上面写了一个并不大气的“漕”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